2009年3月28日下午,我参加了由立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主办的国际教练学与国际引导学分享座谈会。会上,国际引导者协会(IAF)、教练学国际总会(IAC)的代表联袂分享了教练学和引导法在国际上的发展经过及运用。什么是教练学?什么是引导法?说实话,我是门外汉,我的脑子原本完全是一片空白。今天的座谈会,虽然分享嘉宾之一林恩慈女士表示说不上是“正本清源”,但确实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概念。正如我在现场分享的那样——今天的我,仿佛站在一座门槛外面朝屋子里面张望,眼前有一块白板,上面清晰地写着“教练”、“引导”四个大字。
据介绍,把“教练学”、“引导学”这两个概念搬到一个课堂来分享,这次座谈会开创了先河。究竟是该应用教练还是引导,老师们给出的观点是因对象、阶段等差异而不同。
一、张永辉先生分享——教练学COACHING:
如果培训现场很沉闷的话,大家会认为是培训师很差劲。但教练的环境恰恰相反,更多的时候需要“静默”的环境,从而协助对方想清楚一些东西,找到自己的“盲点”。作为一名教练,就是要在这样的环境里下功夫。
我们思考一下,自己的潜质是什么?要做好教练,基本的前提是要协助对方看到自己的潜质。当我们认清了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去做;做了不一定成功,因为我们总认不准自己的潜质。
教练技术是告诉大家怎么做的一门学问;而教练学是在整合教练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哲学,它看重的是背后的精神、是职业操守。
人的脑部有控制情绪的神经,开心、不开心、恐惧、担心是人的四大先天性的情绪;而自卑、失落等则是人们后天形成的情绪。作为一名教练,最重要的是具有诚信品格、会教练自己。要去想、要明白、要聆听、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愿意不停学习及自我学习,经常性自己教练自己。初级教练(业余教练)最重要的是具备聆听能力,等到自己的教练水平上去了,建议再去分享自己。
教练与“师徒制”的区别在于:教练与客户之前是伙伴关系;而师傅与徒弟之间不是。“师徒制”常常采取教练、引导、教导甚至是“骂”的方式进行。
总结:教练必须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诚信品格与职业操守、善于聆听、懂得教练自己……
二、林恩慈女士分享——引导FACILITATION:
社会进入到Web2.0时代,竞争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组织(发展与变革)需要克服的是“时滞”,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做出决策。引导最开始是由社区服务逐步引入企业的。
引导师的角色定位:一是程序设计专家,以结果为导向,把所有的对象都设计到活动中去;二是关心事物发展的局外人。汇谈引发变革,引导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共同参与,解决紧急事情、复杂事情或者需要很多人共同讨论的事情;执行——协助企业战略落地。引导师要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忌先入为主。
据介绍,国际认证引导师大约有400余位,其中华文语系仅18位。要想通过引导师国际认证,大概需要5年时间,包括:要积累7个案件,形成书面报告;要有3名引导师推荐;要参加现场考试,在20分钟的时间内根据考官给出的题目独立设计完成一个项目。在此情势下,KAREN LIM倍感责任重大,她发起成立了中国引导者论坛,计划筹备国际引导者论坛2010年亚洲会议;此外,培养一批国内的引导师,让大家对“Facilitation”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谈及心理学与催眠术,KAREN LIM认为不应当“神化”它们。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无处不在;催眠术要慎用,以防“着像”不能自拔,比较危险。此外,KAREN LIM做心理咨询只是“聊天”,不开药方,不给任何建议。张永辉先生也认为国人的心智欠成熟,应当慎用催眠。
三、臧贤凯先生分享——图象引导法Graphic Facilitation:
相对于庞大的教练学与引导法“体系”,图象引导法无疑生动形象多了。这个可以很快地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有人问到“图象引导法”与“思维导图”的区别在哪里?臧先生的一个观点比较通俗易懂:“思维导图”一般用于个人的学习,如笔记;而“图象引导法”一般用于团队交流的需要。
王继斌
2009年3月29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